今日,AI 医疗初创企业 体素科技 发布消息称,已于今年 9 月完成 5000 万美元 B 轮融资;弘泰资本领投,红杉资本、清松资本、汉富资本跟投;本轮资本主要用于医疗影像 AI 解决方案产品的各国市场准入注册以及临床落地。
9 月份融资,12 月份公布,这个融资消息似乎有点姗姗来迟。
融资轮次 |
获投时间 |
融资金额 |
投资方 |
天使轮 |
2016年9月30日 |
550万美元 |
联创 |
A轮 |
2017年5月8日 |
800万美元 |
红杉资本 |
A+轮 |
2017年9月28日 |
1500万美元 |
腾讯 |
B轮 |
2018年9月 |
5000万美元 |
弘泰资本领投,红杉资本、清松资本、汉富资本跟投 |
具体融资流程图
体素科技 创始人兼 CEO 丁晓伟说,他本来不打算披露这一融资消息。之所以现在公布,是为了回应外界的期待。
在他看来,两年多前行业一开始的时候,处于概念期,为了让更多投资机构和合作方知晓,所以要积极宣传吸引眼球。现在,医疗公司被大家所熟知之后,进入了行业的实用期,需要夯实之前技术、产品、法规注册等方面的工作,慢慢向医疗这个行业去靠拢,交出真正让别人无可挑剔的答卷,还有长的路要走、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,而这些都是很难去抓别人眼球的事情。
2 个多月,20 多个投资人,「大浪淘沙」
「这次融资比之前难。」丁晓伟坦言,「之前,我可能只找一家最合适的就可以融。现在这个环境,显然不是这个样子。」
在他看来,原因有二:一、这个市场冷了,2018 年后半年进入了资本寒冬;二、越往后,金额越大,自然做决策的时间也就越长。
A 轮融资时,他只聊了红杉和另一家投资人,最后选了红衫。A 轮+融资时,他只重点接触了腾讯一家,其他投资人他通通没有接受。而这一轮,「有点像大浪淘沙」,「花的心思也比之前多了很多」。
他前前后后花了两个月时间,见了二十多家投资人,最后选择了互相认可的 4 家公司:弘泰资本、红杉资本、清松资本以及汉富资本。
红杉从 A 轮就开始投资 体素科技 了。据丁晓伟介绍,其他投资人与老股东风格接近,相对比较信任团队,不做微管理。用白话讲,就是「明事理、干脆」。
「这个在企业的发展中也是非常重要的。」丁晓伟说,「有的投资人喜欢花很多时间去做微管理,董事会花的时间就非常多。我们公司一直沿袭下来,目前所有的投资人股东和投资人董事都是只做支持、不做干预的,等于说是有求必应,没有请求的时候不会过来打扰我们的日常运营。」
他们选择的投资人在产业上、国内医疗资源上有更丰富的资源。「我们的投资人也是国内几个大的互联网问诊平台、多个医疗信息化系统、医疗机构的投资人。」
要成为「面」
「做全病种产品体系这个方向,是非常确定的。」从公司创立之初,一直没变过,只是按照分步骤在一步步推进。
对单点突破「重任务」(比如骨折检测、肺结节检测)的产品策略,他是这样看的:「这些当然是一线医生的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,但是我觉得这个定位和定义还是有一点太窄了。」
体素科技 没有选择走纵深这条路。在丁晓伟看来,在做纵深的过程中,临床路径非常多,而企业很难面向一个特定的人群。每个人的情况都非常复杂,个性化的医疗也越来越多,那种产品使用场景会比较窄,比较难设计,也比较难让医生对什么时候使用这个产品有一个清楚的概念。疾病纵深全流程的设计将是很远的将来,全病种 AI 之后能够实现目标。
「如果把场景想的非常清楚,诊疗的病人和医生只要来到这个阶段(特定场景),就通通可以使用这个产品。」
体素科技 要做一个个「面」。
「从外界看来,在重病大病上,我们跟竞争企业、同行水平不相上下。但是,我们整个技术构架、内部的运营管理方式都不是针对这类产品去设计的,我们一直是朝着全品种的方向去做的。」
丁晓伟介绍,「医疗 AI 能在更大的定义内、更广大的人群上,起更大的作用,所以一直以来,我们关心整个医疗体系;在内部,我们关心团队运作,重视内部运营建设,怎么正向地、多线地管理六七个同时研发的产品线是非常关键的。
如果一个企业要在 2020 年管理 30 个产线的话,怎么做?这才是一个企业在这个领域能够扩张的根本能力,而不是某一个产品线做的多好,因为这里没有一个 killer app,是非常分散的。不是说你出来了,别人就没的干。」
用临床试验统计数据证明产品的市场价值
据丁晓伟观察,现在行业内存在这样一种现象:概念,大家都清楚了;一些定义相对比较简单、没有打磨好、使用场景比较窄、没有完全达到临床使用标准、功能上也不能在医院中起到重大作用的产品被过度拿到医院去试用。而且,这种情况比较明显。
「我感觉有过度消费市场的趋势。」他说,「我们融这笔钱不是现阶段去竞争,而是想一直延续我们最初的产品定义——做全病种的产品体系,把医生能写的东西都去做,让 AI 覆盖整个过程、全部流程。」
他们想把高标准的设计做好,做非常正规的临床试验,真正在临床当中得到验证。拿到临床试验统计数据后,再去证明产品的市场价值。
「大部分企业临床试验的初衷是为了拿 FDA、CFDA 的注册证,拿到准入的资质后合法的销售。大家都是一切从简,达到最低要求,以最快的速度拿到资格证。这也是企业产品上市的一个目标,也是压力。」
但是他不这样认为。他认为,临床试验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,从第三方、从官方的角度证明产品不只是达到了最低的使用标准和安全性。
「我们是想在基础临床试验中,首先达到安全性和有效性,也多做一些其他临床试验终点的统计量的数据,包括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,或者是产品与医生配合后,对整个病人愈后效果进行跟踪。然后,在整个大的医疗经济学上,对美国的商业医保或者是中国的国家医保,或者是当地政府的医保起到节约的作用。
他们希望做高质量的、能达到临床类学术文章的标准,同时用于有法规注册的临床试验。
但是,据他观察,这样的成功案例,国内可能还没有企业做,还没有形成这个环境。「欧美很多已经批准的医疗器械之所以有壁垒,之所以能在竞争中异军突起,都是因为他们的实验设计。他们所得到的客观评价是最硬的,最可信的。如果只是证明这个产品刚刚够用的话,企业可能很难打出品牌来。」
他补充,「我认为这是文化和习惯的问题,是想做和互联网产品一样、追求迭代,还是想做专业的医疗器械?不是用感觉去说话,而是用数据说话。」
为临床试验延期等不利情况做准备
丁晓伟介绍,融来的资金一部分将用于研发, 体素科技 以场景分类研发 AI 医疗产品,以胸部 CT、眼底彩照、冠脉 CTA、皮肤四个全病种解决方案为主攻方向;
另一部分将用在临床试验和医院的合作上,而这是一件非常昂贵的事情。
「做一个产品还好,我们现在有五个正在审批或者是在临床试验过程的产品。」
产品线比较多,更新也比较快,产品定义在不同国家也是完全分支的。「不可能同一个产品既在中国有,又在美国用,在东南亚用。没有所有国家都好用的产品,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产品线。」因此,他们一个产品的好几个版本在不同地方同时注册。可能到了 2019 年,他们的产品在一个国家就会有十条注册认证的线程是打开的。
丁晓伟介绍,各地法规注册所需要的治疗体系建设、当地的临床试验、获取当地的注册证、在当地落地 BD 的方式都完全不一样。
「一个公司如果有十几条、二十条产品线在注册或者处于临床试验过程,那对公司财务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。而且有的试验和注册会比较顺利,而有的试验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(比如行政审批、医院配合度)而延期也是很常见的。要为这些不利的情况做好相应准备。做医疗的周期一般比较长,当然,我们自己也希望产品得到足够的验证之后再上市。」
到目前为止,在这么多的品种上,还没有收到关于模型 准确率 的抱怨,是丁晓伟觉得非常值得一说的事。
他对自己的要求是:周围的人生病,更希望用他的产品去跑一下影像,然后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。
下文是关于这家公司的更多介绍,更多访谈内容将以对话体形式呈现:
创业故事:
2008 年保送上海交大电院试点班,2012 年本科毕业后留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(UCLA),仅用两年半(在 2015 年),丁晓伟就获得了 UCLA 计算机博士学位,辅修应用数学,打破了 UCLA 建校以来计算机专业博士毕业时间记录。
读博期间,丁晓伟兼任美国著名 Cedars-Sinai 医学中心研究人员,受到美国最佳医生得主、心脏核医学奠基人 Dr.Daniel Berman 和核磁共振著名专家 Debiao Li 教授指导,参与多款美国 FDA 批准的医疗影像分析系统研发。
2016 年,丁晓伟加入 UCLA(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)任计算机系研究助理教授。
同年,他联合他在 UCLA 的博士生导师 Demetri Terzopoulos( 计算机视觉 和图形学泰斗、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、加拿大科学院院士)、梁建明(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(ASU)生物医学信息和计算机科学副教授、其研究是多款 FDA 批准的医疗应用的基础),在美国洛杉矶和中国上海创立了 体素科技 (VoxelCloud),旨在通过 人工智能 技术带来人机结合的医疗影像分析工作流程,让精准诊断触手可及。
VoxelCloud 体素科技 也是 人工智能 +医疗行业内全病种产品体系的发起者,目前已累积融资近亿美金。
再获世界顶级医学专家加盟:
曾创办克利夫兰医学中心Cleveland Clinic Lerner医学院,担任克利夫兰医学中心Cleveland Clinic心血管医学主席的Eric Topol教授,已于11月宣布加入 体素科技 ,担任首席医学顾问。
Eric Topol教授也是Scripps科学转化中心创始人。2016年,Eric Topol教授获得了NIH 2.07亿美元的研发款项以引领精准医学研究,其数额使其成为美国史上最大的NIH项目。
他被公认为美国著名心脏病学家和基因学家,美国个性化医疗以及数字医疗的意见领袖。文章被引次数高达23万余次。
Eric Topol将带领 体素科技 推出最适合医生使用以及医疗市场最需要的AI产品。
人工智能站 :目前有几大产品线?
丁晓伟:我们以场景分类研发 AI 医疗产品。
辅助决策场景:我们一般针对的是临床测试在对病人进行诊断决策时,做一些精细的量化分析和辅助判断,现在的产品线主要是集中在心血管病上,特别是心血管 CT 的分析。
筛查场景:筛查和辅助决策最大的区别是病人的来源。辅助决策是前往医院看病的病人,筛查场景是正常人或者健康人每年的例行检查。
视网膜全病种筛查解决方案通过眼底照相,结合病人信息,可全面检查主要慢性眼底疾病,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、糖尿病黄斑水肿、青光眼、白内障、老年黄斑变性等,对其他病变亦能做到预警,真正做到眼底疾病的全方面覆盖。
病人拍摄一次眼底照片就可以全面筛查眼底各项疾病,这对于医院眼科、内分泌科、体检中心来说都非常具有临床意义。
体素科技 还研发了眼科全病种产品的软硬件一体机,全自动操作加上全自动阅片系统,大大节省了工作人员时间。目前 体素科技 的眼科全病种产品已在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(MMC)率先落地,现已进驻全国 100 多家医院 MMC 中心。
分诊场景:筛查是正常人,决策是诊断有问题的病人。中间的分诊和咨询,是认为自己有问题,但不知道是否真的有问题或者问题是否严重的一群人。入院之前,他们需要做一个精细的分诊;在互联网上问诊时,找医生,也需要分诊。
「体素肤知汇」是 体素科技 最新发布的一款产品,这是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,首款面向公众的、基于 深度学习 图像分析与处理技术的智能皮肤全病种测评解决方案.
我们不是最早一家做的,但是第一个面向公众的全品种的系统。美国皮肤癌特别多,专门有做皮肤癌的工具,国内有专门做红斑狼疮的工具,都是根据病种去定义。
我认为有点窄了,皮肤病有 6000 多种,只是做其中的一两种,即使它们是高发的,也是人群非常有限的。而且,针对病种做皮肤病没有道理,因为在知道自己是什么病之前是需要诊断的。
我皮肤确实出了问题但是不知道什么问题的时候,如果产品只能检测一个病或者两个病的话,怎么用这个产品?所以病种还是一个后延知识,是诊断之后大家知道的一件事情。
但是,诊断之前不能靠病种去设计产品,因为你没有这个产品的使用入口。诊断之前,必须做非常强的先验假设,那这就要从全品种去做了。
6000 多种皮肤病,我们现在的数据支持做其中 300 种。虽然听起来 300 和 6000 相比,还是很窄,但其实不是的。
按学术上的细分类,加上非常罕见的皮肤病,一共有 6000 多种皮肤病的统计。但是皮肤病的发病有这么一个规律:300 种已经涵盖 99% 以上的发病了;100 种可能就涵盖了 95% 以上的发病。
皮肤病的产品不只是给大家做复诊咨询用,它还能在医疗机构/在线问诊平台上的案例 查询 、医患对接分诊这些人力比较集中的环节去实现完全自动化。
因为皮肤病是比较顽固的,特别的是,治疗是需要对接专家的。比如,白癜风的专家,最喜欢看白癜风的病。过敏性皮炎的专家能够处理好过敏性皮炎的病。这种细节的分诊也特别重要,是不是也可以通过 AI 来做?
创新应用:从视频中分析小儿发育类疾病的一些征象。比如,小儿视力障碍的预检测。将来,我们会做小儿自闭症的预检测。
这些疾病的最佳干预时间是三岁前,而这又是小孩能够说话,进行主诉之前的年龄。在没有语言交流的情况下,是很难对病人进行诊断的,只能被动地去观察小儿的行为,借助视频对行为进行分析,对这一类小儿进行初诊和预诊。
人工智能站 :现在问你下一次融资计划是不是有点早?
丁晓伟:是的。但是我是有一些计划的:在一些主要目的达成的时候,比如说我们的全病种在法规注册取得了进展,有了好的临床试验结果。临床试验结果不仅是证明了它的医疗价值,也证明了医疗经济学上的价值。
其实这是个惯例,做医疗器械、药的企业,公司的估值、价值都会在这个时间点上有一个巨大的跳跃。
人工智能站 :现在真的不开拓新业务吗?
丁晓伟:我觉得,全病种够我们做的了。这个东西给行业带来的冲击也会是非常大的,我还是希望一步一步走稳它。这个事情已经非常非常难了,虽然听起来只是一句话。